中秋節為什么一定喝點酒?這個誰能說的清楚,不過據史料可考,楚國時期已經有中秋節飲酒的習俗了,傳統文化的魅力就是這樣,逾越千年,仍能影響人們的習慣。
中秋之時,一般氣候清爽,月亮也顯得格外明亮;酷夏剛過,嚴冬未臨,氣候也十分宜人;加之正逢收獲的時刻,新禾登場,瓜果飄香,酬謝神明,開宴飲酒,也是自然之事了。為
飲酒,是伴生于賞月的另一習俗。中秋節飲酒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漢代,漢朝的天子在八月里要飲用釀制工藝及其復雜的“酎”酒。唐代已有了登臺觀月、飲酒對月的活動,《天寶遺事》 就記載了熄滅燈燭在夜色之下進行的“月飲”。

宋代太宗時,正式確定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,《東京夢華錄》中曾記錄過汴京中秋節的盛況,而《夢梁錄》則記載了南宋臨安中秋的熱鬧。到了明清,祭月、賞月、飲酒之風更是沿襲不斷。時至今日,中秋節就意味著家人團聚,賞月和飲酒更是必不可少。
文獻詩詞中對中秋節飲酒的反映比較多,《說林》記載:“八月黍成,可為酎酒”。五代王仁裕著的《天寶遺事》記載,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,并熄滅燈燭,月下進行“月飲”。韓愈在詩中寫道:“一年明月今宵多,人生由命非由他,有酒不飲奈明何?”
到了清代,中秋節以飲桂花酒為習俗。據清代潘榮陛著的《帝京歲時記勝》記載,八月中秋,“時品”飲“桂花東酒”。直至今日也還有在中秋節飲桂花酒的習俗。

每逢中秋之夜,喝一杯桂花酒,歡聚一堂,合家甜蜜,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。屈原的《九歌》中,便有“奠桂酒兮椒漿”的詩句。中秋節喝桂花酒的習俗主要源于中秋神話故事中,與嫦娥、玉兔同守廣寒宮的吳剛一直在砍宮門前的桂樹,月宮常年有桂花飄落。
水晶宮里桂花開,神仙探幾回。紅芳金蕊繡重臺,低傾瑪瑙杯。八月的丹桂飄香,此刻闔家來上一杯桂花酒,上口帶桂花香,微甜,頗有特色。此酒口感醇厚,色呈琥珀,分外引人。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,所以用桂花釀制的酒能達到“飲之壽千歲”的功效。該酒有開胃醒神、健脾補虛的功效。另外,桂花性溫,桂花酒尤其適用于女士飲用。
如今的中秋節,月餅并不重要,鬧燈放一放,煙花爆竹禁止,喝點小酒才是人們心頭摯愛。